資源描述:
《法律平等的三種形態(tài)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法律平等的三種形態(tài)[摘要]本文以法律平等與法治的關系為線索,論述了法律平等的三種形態(tài):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法律和通過法律尋求平等。三種法律平等形態(tài)關注的重心分別是政治平等、尊嚴平等和實質平等。抽象法律地位平等是西方法治的重要前提。形式平等的法律是西方自由主義法律秩序的重要特征。而當今西方社會各種實質性法律追求則對西方法律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關鍵詞]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平等保護、自由主義法律平等是現代法治的重要特征。但在古代,平等卻不是顯著的法律主題。理想的平等觀念與現實法律等級差別的共存并未困擾當時的人們。[①]然而,從中世紀開始
2、,平等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與焦慮。這種焦慮源自基督教教義與現實的反差。基督教宣揚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現實世界中,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卻觸目驚心:既然人人平等,為何還要接受別人的統治?既然人人平等,為何有些人要成為別人的奴隸?既然人人平等,為何現實中財富的分配如此不均?[②]用現代語匯分析,中世紀三種平等問題分別指涉統治正當性、尊嚴和實質平等。而現代社會日益突現的平等問題正是中世紀這些平等焦慮的延續(xù)。只不過這種焦慮已經演變?yōu)楦鼜娏业那楦?,成為怨恨和狂躁。人們再也不能滿足于空洞的說教和對現實妥協的理論,他們要求徹底的制度變革。這種變革在法律領域表現為三種形
3、態(tài)的法律平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種抽象法律地位的平等可以看作是中世紀平等與政治服從論題的延續(xù)?;舨妓沟钠降人枷胧沁@種平等觀念最典型的注腳。在霍布斯看來,每個人對其他人都是一種威脅。自然使人們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是如此地平等,以致有時最弱的人也有足夠的力量殺死最強的人。[③]從此意義上說,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這種平等會導致人們互相恐懼,因而必須達成協議,并從制度上建立一種政治秩序?;舨妓拐J為如果人生而平等,那么這種平等就應當予以承認。如果人生而不平等,但人們認為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除了在平等的條件下,他們不愿進入和平狀態(tài),那么也必須承認這種平等。[④
4、]此種平等觀是現代社會法理型統治合法性(正當性)論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近代以前,西方社會關于統治合法性的觀念和原則是一種客觀性的原則,統治的合法性并不取決于被統治者的認可和忠誠,而是建基于一種假設的中間標準或原則。如古希臘城邦統治中善的理念和中世紀統治中上帝的意志。與此相適應,對于人的完滿存在來說,同某種本源——例如上帝或善的理念──保持聯系是至關重要的。單個的,剝離開與某種本源聯系的個人本身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隨著社會觀念的演進,一種關于個人認同的嶄新理解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人們開始認為,人必須與之密切關聯的本源深深地根植于人自身。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
5、值得尊重,并不是因為他與上帝間的聯系,也不是因為他屬于某一特殊社會階層的一員,而僅是由于他是一個人這一簡單事實決定的。這種新觀念是現代文化深刻的“主體轉向”(subjectiveturn)的一部分。[⑤]而“人”也因此變成了一個被抽空了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種族、階級等具體屬性的抽象和普遍的概念。這個抽象的個人概念正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出發(fā)點。個人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也注定了自由主義有一種最基本的平等取向:因為“人”是抽象的、無差別的,所以也必然是平等。與此相應,現代法治社會的合法性論證也拋棄了對客觀性的關注轉而強調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原則認定統治的合法性
6、源自被統治者的認可和同意。而被統治者的認可與同意在理論上是通過社會契約論闡釋的。契約論的思想由古希臘晚期學派斯多亞派創(chuàng)立,歷經古羅馬、中世紀的發(fā)展,在近代最終形成了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思想為代表的社會契約論。雖然在具體觀點上存在很大差異,但近代社會契約論的總體特征還是十分明確的。社會契約論假設在自然狀態(tài)下,處于分散狀態(tài)的個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改變自然狀態(tài)的不足,往往通過協商,以平等的身份締結社會契約。國家的合法權威也得以從中產生。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達成一種契約關系,必須假定所有締約者都是平等的原子,即存在一種平等的締約關系。唯有如此,社會契約才
7、不會是基于身份差別的強制和權威的產物。資本主義統治的合法性才有倫理上的根據。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人是平等的,才有通過契約建立合法權威以保護每個人的利益的必要。這樣,平等便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統治合法性論證的一個前提。這種平等觀念在政治上激發(fā)了具體而又強大的革命熱情,如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但法律平等與法治的聯系卻是一種最抽象的關系。在西方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早期,法律平等僅僅意味著一種抽象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這種抽象性導致理論上無條件的平等與現實中無條件的不平等的反差。在實踐中,各國對選舉權等政治權利都有相當苛刻的財產資格限制;占人口半數的婦女生來便只能充當
8、“家庭動物”的角色,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處于絕對的無權地位;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還存在著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