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談初中階段魯迅作品教學》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談初中階段魯迅作品教學對于魯迅作品,茅盾評論說:“在中國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边@些“新形式”,除了獨特的敘事方式外,當然還包括他特有的語言風格。其語言結(jié)構(gòu)的繁復、修飾語的疊加、標點符號的活用,都是同時代作家所不可比擬的。這一點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是由于魯迅作品作為文學作品,要讓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說出這些體驗,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一、魯迅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與地位1、魯迅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用他的筆顯示了五四
2、新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魯迅的作品,不僅以其革命民主主義觀點、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顯示著他的創(chuàng)作與我國傳統(tǒng)的進步文學的深刻聯(lián)系,而且以其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表明著五四新文學和我國古典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繼承和發(fā)展,標志著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發(fā)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魯迅小說中的典型化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作為小說的三要素,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被廣大教師重視著。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動學生。周遐壽《魯迅小說的人物》一文中談到:“其藝術感染力,如果并不是在一個具體的個人身上,而在具有廣泛的類型人物上;那可以說使讀者摸不著在寫自己以外的誰,一下子就
3、推委掉,變成旁觀者,而是疑心到像是寫自己,又像是寫一切人,由此開出反省的道路。”這樣的藝術效果,真正體現(xiàn)了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典型性。3、魯迅對于孩子的關注?!皟和那樾?便是將來的命運?!薄翱词畞須q的孩子,便可以預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中國的情形?!币虼?魯迅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梢婔斞笇τ诤⒆拥年P注。同樣,魯迅在他的小說中塑造了大量的形象鮮明的兒童形象。如《故鄉(xiāng)》中的閏土,作者以熱情飽滿的筆觸,為我們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渡鐟颉分械碾p喜、阿發(fā)等小伙伴,他們聰明、機敏、勇敢
4、、能干、而且淳樸、善良,各個人物栩栩如生。他們不光能引起孩子們的喜愛,更能夠刻畫兒童的心理,塑造兒童的形象,為兒童今后的成長起了一定的幫助作用。同時,還能讓魯迅的名字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讓魯迅的作品陪伴他的一生。二、教學魯迅作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分析的太瑣碎使學生失去興趣任何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知識的學習,中學魯迅作品的學習也不例外。面對魯迅作品,許多老師所做的依然只是語言教學工作,呈現(xiàn)給學生的課堂體系是語言化或文章化的。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一句話或某一詞語反復推敲,不厭其煩,造成教師講得口若懸河,學生聽得暈暈乎乎的現(xiàn)象,致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5、事實上閱讀理解文本需要解讀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鑒賞能力,與文本對話需要整合能力,闡釋文本需要邏輯能力。2、片面的處理教材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一篇課文,如果教師講得太少,學生總覺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師們呢?倘若不把課文分析得透徹,似乎也覺得不放心。于是乎重結(jié)論、輕過程的教學就成為理所當然。由于擔心學生讀不透魯迅作品,每一篇文章幾乎是以老師靜態(tài)的“講”完全取代了學生生動活潑的自主體驗和多元理解,根本無法在課堂上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教師像大鳥一樣將食物嚼細,再喂給嗷嗷待哺的小鳥們。粗看是教師對學生寵愛有加,生怕食物有塊骨頭,刺壞了學生的喉管;細想
6、卻是教師的粗淺疏漏:最有營養(yǎng)價值的部分早在嚼細的過程中流失了,吞食了殘渣的學生能得到什么?3、主題的落后導致學生體驗情感而不得理論上教學目標應該鎖定在引領學生親近魯迅,愛戴魯迅,激發(fā)對魯迅這個人的興趣。目標不高,但教學實踐卻很難達到這個目標。這正是由于傳統(tǒng)的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存在著一個不易察覺、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課文中的意義是作者早就賦予的、永恒不變的。而所謂的理解課文,就是幫助學生找到一種方法去挖掘這已經(jīng)存在的意義。《孔乙己》這篇課文,已經(jīng)讀了幾代人,幾十年過去了,人們一直遵從教參的說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但如果換一個角
7、度來看,從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難發(fā)現(xiàn)其缺乏適應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獲得一個啟示:學會生存,這樣的見解也許更有見地、更貼近生活。三、魯迅作品教學強調(diào)以文為本,提倡感悟法。中學魯迅作品可以采用感悟法,強調(diào)以文為本,讓學生先感后悟。采用此法需將作品“還原”來讀,即“把審美對象的描寫恢復到人的本質(zhì)屬性的原狀,對文學形象進行本體考察?!遍喿x中,教師應從文本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作者和讀者的距離。比如對《風箏》的解讀,我們可以試著從親情這個角度讓學生去感受小兄弟對風箏的入迷,看到別人放風箏,小兄弟如癡如醉;而當“我”毀壞了小兄弟的風箏以后,在“
8、封塵的什物堆中”的弟弟的反應?!拔摇毙U橫地毀壞了風箏,并“傲然”離去;小兄弟只“絕望”留在原地。兄弟倆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一個是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