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兩則》導學案2

《壇經兩則》導學案2

ID:36149636

大?。?9.00 KB

頁數(shù):14頁

時間:2019-05-06

《壇經兩則》導學案2_第1頁
《壇經兩則》導學案2_第2頁
《壇經兩則》導學案2_第3頁
《壇經兩則》導學案2_第4頁
《壇經兩則》導學案2_第5頁
資源描述:

《《壇經兩則》導學案2》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壇經》兩則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2.了解《壇經》的語言特色。3.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绢A習案】【自學導航】一、關于佛教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由當時的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因而又稱“釋教”。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釋迦牟尼(約前566-前486年),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清凈)的意思。據(jù)說他幼時受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育;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

2、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后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在菩提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后,終于“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據(jù)經典記載,佛圓寂時,壽80歲。二、佛教的分類佛教內部由于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fā),先后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后,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此外,由于傳入時間不同和

3、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三、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初入我國的時間,當在公元1世紀漢明帝前后。一般說法源于“白馬馱經”故事,即東漢永平年間(58年—75年),漢明帝夜夢有神人全身金色,頂上有光,在殿前繞梁飛行。翌日問訊群臣,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告之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yīn)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見西域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授佛教。他們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回到洛陽。明帝為表示歡迎,在

4、洛陽建起我國首座佛教寺廟“白馬寺”。14四、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影響不大,依附于黃老之學,在皇室宮廷的狹小天地里,十分微弱而緩慢地傳播著。隨著越來越多的佛經被譯成漢語,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佛教從三國兩晉開始逐漸流傳開來,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品格。魏晉時代,佛教與玄學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借“玄學”之風繁盛起來;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xiàn)了漢地佛教的第一個高潮。經過四五個世紀的流傳之后,中國佛教進入了宗派形成和發(fā)展的大成時期。儒、佛、道三者鼎足而立。據(jù)史書記載,梁武帝時建康的佛寺數(shù)甚至超過了5

5、00座。隋唐時期,政治統(tǒng)一,經濟繁榮,國際文化交流活躍,佛教綜合南北思想體系,發(fā)展為許多新的宗派。并結合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了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五代以后,佛教開始走向衰落,除禪宗、凈土宗持續(xù)發(fā)展之外,其他宗派已經消失或者影響甚微了。但是,佛教的思想已經內化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政治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影響。五、禪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禪,是梵語的音譯,指的是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在徹底寂靜中呈現(xiàn)的神秘思維狀態(tài),所以名為禪宗。以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

6、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達摩傳法弟子為二祖慧可,慧可之傳法弟子為三祖僧璨,其傳法弟子為四祖道信。道信傳法弟子為五祖弘忍,立東山法門,其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傳法弟子六祖慧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續(xù)印度佛教已有的某個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經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經,標榜自己獨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它公開宣稱以六祖慧能的言教為經,并以開壇立宗的形式命之為《壇經》。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被公開而持久地稱為“經

7、”的佛教著作。禪宗自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六、禪宗思想佛性本有:佛性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悟到它。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須向外索求。無住生心:要在沒有執(zhí)著的情況下,保持心的圓融無滯,自然流轉。頓悟法門:從眾生到佛的轉化就在一念之間,轉化的形式就是“悟”和“頓悟”?!拔颉本褪恰耙荒钕鄳?,便成正覺”,“頓悟”即“不由階漸,頓時完成”。七、寓言14在佛經中,經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說理。佛教的義理玄微,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佛經經常“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通過譬喻,將艱深

8、的義理,化做淺易的故事,使人樂于聽聞,易于接受。據(jù)說“經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順喻、逆喻、現(xiàn)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經的寓言譬喻影響很大,很多寓言在流傳中逐漸凝固下來,成為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固定成員,像“盲人摸象”“空中樓閣”“水中撈月”等,婦孺皆知。八、六祖慧能慧能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yǎng)母。一天,他在集市賣柴,聽見有人誦佛經典籍《金剛經》,頗有感悟,便立志尋師學佛。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