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摘要:歷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教師要改變這種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學一定要帖近學生,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P鍵詞:帖近共鳴積極主動 人類歷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歷史課是絢麗多彩的,但是在同學們的眼里歷史卻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課堂上一般都是老師講,同學們被動的接受,老師們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卻是效果甚微?! ∪绾胃淖冞@種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呢?我在教學中有以下體會
2、。 一、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d趣是學習的先導,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事件往往離學生的生活年代較遠,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所以只有把歷史與現(xiàn)實、歷史與學生本人結合起來,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實施時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講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運用熱點問題制造興奮點,從而引起學生的關注?! ∪缰v八年級上冊《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一課,可用“4趙薇穿日本軍旗服裝(趙薇是同學們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聞導入,并提問:“中國人民為什么對此事表示強烈不滿?”引導學生了解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
3、“南京大屠殺”,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及其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法西斯的憤恨,并結合目前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撰改歷史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來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這樣就避免了空喊口號,學生很快就融入到課堂當中來了?! 《?、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如能經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能引起大家共鳴的情境,他們的學習情緒必然高漲,從而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fā)展的旁觀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壯、再雄美的歷史也無法激起內心的波瀾,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達到“觀史如身在其中”。
4、 例如在講到中國人民局部抗戰(zhàn)時,插入一個有關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教師用第一人稱講述,學生閉眼把自己想象成是楊靖宇,身臨其境的感受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和中國人的頑強,從而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共鳴,在教學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4 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僅對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達到人生目標有幫助,而且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yè)也很有意義。歷史教材中具備堅強意志的形象比比皆是:從布魯諾堅持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監(jiān)禁七年而不動搖到李時珍踏遍全國各地,歷盡艱辛,矢志不渝,最終寫成《本草綱目》,再到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zhàn)士雷鋒……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鼓舞,從而積極主動的
5、學習?! ∷?、巧用圖片,多做課件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利用圖片和課件能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產生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能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編排有序?! ±缭谥v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收集有關的圖片和短片制作成課件,上課時給學生觀看,這樣使學生對香港和澳門回歸有了更直觀和具體的理解,更加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香港和澳門的發(fā)展前景十分樂觀,同時對臺灣和平統(tǒng)一更充滿信心。講授《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課的子目“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時,利用課件展示一個雷鋒的小故事,短短的幾分
6、鐘便引起了課堂轟動,因為它比教材更精彩,更有感染力。它既能使學生振奮,又能巧妙地把學知識和育人結合,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教育學生發(fā)揚雷鋒的“擠”和“鉆”的精神,勤奮學習,勇攀科學高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樣既使學生知識更牢固,同時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以升華?! ∥?、優(yōu)化問題設計4 現(xiàn)行教材中的問題較過去雖有較大改進,但從總體上看依然是封閉題過多,學生多半是死記硬背,所以在問題設計上要留出較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從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地思考歷史問題。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將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課堂高潮迭起。如以生鐵冶煉技術的發(fā)明為例,如果采用講述法,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
7、這項技術是在什么發(fā)明的、意義是什么、影響有多大,那學生只是一個聽眾、一個知識的記憶者。因而圍繞這個內容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第一個問題:當時人怎樣想辦法將鐵礦石煉成鐵水?學生開始動腦筋了:鐵礦石煉成鐵水需要很高的溫度,關鍵是想辦法提高爐溫。提高爐溫首先是火得燒旺,那就得改進鼓風設備。第二個問題是:在此之前,中國在金屬冶鑄方面有什么成就?學生恍然大悟:中國的青銅器制造水平很高,青銅藝術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