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于永正談文本細讀.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于永正談“文本細讀”一、多讀 文本細讀是個很好的理念,細讀的前提是多讀。教材必須反復讀,只讀一遍兩遍是不會有什么感覺的?! 〕踝x《圓明園的毀滅》,覺得課文不怎么樣,讀著讀著,讀出味來了!這時心頭一熱,很激動。第二自然段寫什么?原來是寫圓明園的布局呀!這布局寫得多巧妙??!一個“眾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這是“鳥瞰”。接下來三、四自然段則是走進圓明園,在園內看到的景、物。先寫建筑:那里有“金碧輝煌的殿堂”……這段描寫角度多么巧妙:有大有小,大小相間;有仿有創(chuàng),交相輝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什么是藝術?什么是求新,藝術求變
2、!沒有變化就沒有藝術。為什么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道理就在這里。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边@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教師熟讀了,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向導,在前邊引領著,提示著,點拔著,當然有時也作些必要的解說?!皶啥鷤鳌保拔馁F自得”。這是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在老師引領下,學生自己讀,讀明白了,才能“文意兼得”?! 〔灰髨D讀一兩遍就能進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我的竅門就是讀啊思啊,思啊讀啊,一遍又一遍,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豁然貫通,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3、管子·內業(yè)》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苯滩囊氉x,只要細讀到一定程度,終會有結果的?! 《?、朗讀 “讀”本來包括朗讀,但由于朗讀很重要,所以專門說一下。朗讀是進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因為教學時老師要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又因為朗讀更容易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細讀文本時,總少不了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默讀時,課文中有些體會不出的東西,一朗讀就感受到了,體會出來了。朗讀是賦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尤其是朗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如果讀
4、得聲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過人物語言感受人物的內心。 我在朗讀《秋天的懷念》時,讀到母親說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心為之一動!我棒著書本,反復地朗讀這句話。讀著讀著,感覺出來了:母親為什么不用肯定的語氣說,而是用問的語氣?一個小小的問號告訴了我們多少東西??!母親在有病的兒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話沒說好,惹兒子發(fā)脾氣!我朗讀時,就連母親的表情都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這個問號回答了母愛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朗讀有時能使我理解得更多。朗讀人物對話不容易。但一旦把它讀好了,語言背后的東西就呈現(xiàn)在
5、眼前了,這時候,我就有把握走進課堂了?! ∪?、與同行交流 一說到細讀文本,很多青年老師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那里埋頭苦讀。我告訴大家一個竅門:文本細讀也要學會與別人交流。與別人交流是借“智慧”,會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與老友張慶、高林生等人見面,三句不離本行――談的都是教學。激昂慷慨,眉飛色舞,常常談得天昏地暗,忘乎所以?! ∷?、跳出“廬山”看“廬山”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鄙险n也是這樣,不看別人上課,就上不好自己的課。但我發(fā)現(xiàn)年輕朋友聽課,興趣點大多在執(zhí)教者的教學技巧上,我聽
6、課,最關注的是執(zhí)教者怎么理解教材。有許多課文,我是邊聽別人上課邊理解,由片面理解,到全面、準確地理解的?! ÷爠e人的課——不論是成功的還是失誤較多的——等于別人把教材的大門打開了,我跟隨他進去以后,不但他的發(fā)現(xiàn)屬于我了,他沒有發(fā)現(xiàn)的,我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因為我是個跳出“廬山”的人?! ∥濉⑴c教育雜志上的智者對話 文本細讀,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學會打開細讀的視角。讀教育教學雜志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種文本細讀的方式。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智者談話。讀一本雜志呢?一本雜志發(fā)表幾十篇文章,有幾十位作者?!缎W
7、語文教師》《江蘇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教學》《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福建教育》《小學教學參考資料》等雜志都是我的良師益友。同一篇課文,往往會從幾本雜志上同時讀到幾位名師對它的解讀。這對我來說,就像和這些作者一起座談。我會把他們的長處綜合起來,為我所用。“組裝”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啊,不要怕別人說我抄襲,作者發(fā)表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雜志刊登他們的經驗,就是為了傳播。學習、移植、組裝,有什么不好?只要對學生有好處,這樣的移植多多善。 六、打鐵還得自身硬 有些老師對我說:“于老師,我也按您說的,把課文讀了許多遍,怎么
8、還是沒有多少發(fā)現(xiàn)呢?” 是呀,為什么同一篇教材,有人進入得快,有人進入得慢;一篇課文同樣朗讀了三遍,有人讀得有聲有色,有人卻讀得味同嚼蠟?這就得從老師本身去找原因了。 我讀過黃永玉教授寫的《憑自己的高興讀書》,文中有這樣幾句頗耐人尋味的話:“一位長者曾對我說過的話,幾十年后依然記憶猶新。這位長者告誡我說:‘一定要讀書,不讀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