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荀子的性惡論及其影響》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荀子的性惡論及其影響荀子是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地位和影響是十分重要的。他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了儒家思想的精華,但同時將法、道、墨各家的思想納入儒家思想的體系之中,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家。其中性惡論就是其中獨具特色的內容之一。性惡論作為與孟子性善論的對立出現,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中對人性的探討,同時也對法家思想及中國古代的法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性惡論是什么?(一)人性是什么荀子指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即人性是基于人的生命本體而存在的,是與生俱來的。荀子還指出:"性之所生,精合感應
2、,不事而自然謂之性。"這句話意指,性從陰陽相合之氣中產生,是精神和物質相接觸而感應的,不經過人為而自然是這樣的,這里荀子進一步將人性界定為人的自然性質和與生俱來的生理欲望。荀子將人性界定為人的自然本性,成為其性惡論的必要前提。(二)人性何以為惡荀子指出:"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在這里指出順從人的各種欲望則會產生爭奪、殘賊、淫亂等罪惡,而辭讓、忠信、禮義文理則會遭到破壞,更通
3、俗一點講,人的各種欲望導致了社會罪惡,而人的各種欲望又是人性的基本內容和表現,所以人性是惡的。(三)如何去惡存善荀子在《性惡》一開篇就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其中的"偽"即人為之意,此句意指人性是惡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學習和教化。這種后天的的學習和教化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荀子在《禮論》中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這就是說,人性本來是有缺陷的,后來經過學習和教化逐漸完善,沒有人性的缺陷,則學習和教化都沒有用處,不經過學習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
4、不能自己彌補的,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教化而改變的,即通過學習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惡存善。荀子認為人生而有貪圖享樂的各種欲望,但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這些人的天質,使去惡存善、"涂之人可以為禹"成為可能。但去惡存善不能存粹依靠自律、自省,還要靠外在強制的約束力,荀子指出:"今之人性惡,必將待師法而后正,待禮義而后治。"荀子認為,只要"化性起偽",人人可以成為圣人,但"化性起偽"不是一個人的工作,而是一項社會事業(yè):"從之人性,順之人情,不出于爭奪,合于犯分
5、,亂禮而歸于暴,故必將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性惡論與性善論孟子與荀子同為先秦儒家大師,但其關于人性善與人性惡的觀點卻截然相反。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么入耳。然而,就如同性善論并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性惡論的含義也并非準許人隨意作惡。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沒有回避它而已。從這一點來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較之孟子的多方論辯更具有“因人情”
6、的一面。荀子背負性惡的惡名,但卻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孟子講仁義,把仁義概念建立在對人的心理分析之上。為了強調仁義,所以深自樹立,高自標榜,以求激勵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語所說的“唱紅臉”。表面上講性善,實際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講仁義,但荀子生當戰(zhàn)國末年,當時的情況已是人人爭于利欲,君子與小人同惡,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惡,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實踐中厲行改造,有佛家世紀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語所說的“唱白臉”。孟荀二人性善論與性惡論態(tài)度雖然相反,但“仁”的主張一
7、致,強調后天實踐一致,并且性善論或性惡論的獨斷的邏輯論證方法也是一致的。儒家的發(fā)展,有一個由“仁”向“義”、“禮”,直至向法家的“法”過渡的流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性善論與“義”相聯系,性惡論與“禮”相聯系,核心是“仁”?!傲x”與“禮”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論與性惡論的不同,則是原于歷史環(huán)境的變化?!傲x”與“禮”變了,性善論與性惡論變了,但是“仁”沒有變,儒家體系的獨斷性質也沒有變。性惡論與中國古代法治荀子的性惡論有著深刻的內涵,有著嚴密的論證思路,其對中國古代法治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荀子生活的年代是一
8、個社會矛盾異常復雜的時期,"禮崩樂壞",戰(zhàn)亂不斷,面對這種環(huán)境,荀子創(chuàng)立的性惡論指出人性的缺陷和種種私欲,從而不完全相信人們的善心,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各種制度加以引導,制約,防止人們欲望的惡性膨脹。荀子的學生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關于性惡論的學說是在吸收荀子性惡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韓非子?備內》說:“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