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孟子的仁政思想.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至圣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貴君輕)2、邦國的主權在民。(敬天保民)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4、政事以民為歸宿。5、用人以民意為準。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8、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亞圣孟子孟子名軻,鄒人,三歲時父親逝世,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曾經(jīng)為了替孟子找一個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嚴格的管教,據(jù)說他自從搬家以后,便十分認真讀書,稍大一點,孟子變得十分貪玩。孟母便剪斷織機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奮讀書,要不然將會像那塊麻布般,變成一團廢物。孟子牢記母親的教
2、誨,立志成材。童年孟子長大后,被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決定離開鄒國到孔子的家鄉(xiāng)魯國深造,其老師正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徒弟。通過學習,孟子認為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最偉大的人,于是他立志發(fā)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孟子終于名聲大噪,鄒和魯國君也常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可惜小國,很難實施孟子“仁政”的抱負。他決定帶著學生到東方大國齊國去。但齊采取的是富國強兵的政策,對其不理睬。最后,他來到膝國,膝國太子對孟子的“仁政”十分感興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國實行他“仁政”的思想。遺憾的是,膝國是個小國,時時有被滅的危險,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于是到其他國家宣揚“仁政”思想。可是沒
3、有一位君主愿意實施他的政策。孟子放棄繼續(xù)宣揚仁政的念頭,決心寫書建立學說。成年與晚年時代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邦國的主權在民:應由百姓決定立誰為君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4政事以民為歸宿5用人以民意為準:選拔、殺掉某些人,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fā)點,不能只聽大臣、大夫之言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不擾民、與民同樂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8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男女授受不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名言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孟子名,字時期鄒國人,儒家學派代表人,后人把他與孔子合稱并尊稱他為,《孟子》是記錄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軻子輿戰(zhàn)國孔孟亞圣仁政民貴君輕時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應邀來到魏國的。魏在戰(zhàn)國初期曾是軍事強國,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卻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將首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盂子到來時,梁惠王曾對他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
5、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引自《史記·魏世家》)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請孟子來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繼位,孟子對這個新君的印象很壞,不久離去。.“五十步笑百步”已經(jīng)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想一想?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并無本質區(qū)別),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①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找出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句子②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
6、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討論:孟子否定了魏國及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違農(nóng)時(農(nóng))保護魚類(漁)按時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勵養(yǎng)蠶(紡)繁興六畜(牧)生產(chǎn)糧食(農(nóng))興辦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勝食不可勝用保民教民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說明什么?用了什么說理方法?對比狗彘食人食(貴族)涂有餓莩(百姓)比喻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殺人歸罪于武器旨在闡述統(tǒng)治者想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不找客觀原因,而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施仁政
7、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通假字(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者頒通“斑”(2)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課文沒作要求。)(4)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失其時無通“毋”名詞活用作動詞(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4)樹之以桑樹:種植(5)王無罪歲罪:歸罪、歸咎動詞作名詞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活著的人,死去的人使動用法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使….遷移形容詞作動詞謹庠序之教認真從事古今異義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8、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詞/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時/選擇連詞)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兵器/戰(zhàn)士,士兵;逃跑/行)谷不可勝食也(盡/勝利)數(shù)罟不入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