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第六講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宋詞基本常識詞詞本是伴隨唐代燕樂的繁盛和都市歌舞娛樂環(huán)境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音樂文學體裁,最初稱為“曲子詞”,主要用于飲宴時的歌舞娛樂。中唐以后,文人開始介入其中,“曲子詞”逐漸開始詩化、雅化,最終成為一種文人用以表達生活感受、審美情趣、思想觀念、乃至應酬交往的抒情文體。詞于宋代發(fā)展至顛峰,與山水畫、宋瓷合而為三,被視之為宋代最成功的藝術(shù)類型之一。晏殊、歐陽修、蘇軾、柳永、周邦彥、辛棄疾、李清照、吳文英、姜夔、秦觀等,皆是宋詞發(fā)展不同階段出現(xiàn)的不同作家,影響巨大,他們一起把宋詞發(fā)展推上了超絕
2、前后的歷史地位。二、蘇軾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歷任鳳翔府簽判、殿中承等職。神宗熙寧年間,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離京外放,出任杭州通判、轉(zhuǎn)為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以作詩“訕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年間,舊黨上臺,起用為翰林學士,又因不滿司馬光廢斷新7法,開罪舊黨,出知杭州、穎州等地。新黨再度執(zhí)政后,更被遠謫到嶺南的惠州、儋(DAN)州?;兆诩次?,遇赦北返,第二年死于常州。蘇軾的一生處于新、舊黨
3、交替執(zhí)政時期,他在政治上有志變革,但力求慎重,因而開罪兩黨,仕途坎坷。思想上,蘇軾儒、釋、道兼而有之,性格曠達。蘇軾在文學藝術(shù)上是少有的全才。他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出名,世稱為“三蘇”,也是“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員之一。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雄辯滔滔,氣勢縱橫,意態(tài)橫生,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其詩歌創(chuàng)作氣象宏闊,意境超逸,自由奔放,極富理趣,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創(chuàng)作更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婉轉(zhuǎn)之度”,開創(chuàng)了以灑脫、曠達為特色的豪放詞風,并以詩為詞,不拘音律,風格多樣,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4、。蘇軾的書法、繪畫也相當有名。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文集傳世。一、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7(一)內(nèi)容分析該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日。這一時期,因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見不同,蘇軾自求外放,展轉(zhuǎn)于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
5、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密州(今山東諸城)為官,以求兄弟能夠相聚。然而,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1076年的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轉(zhuǎn)眼已與蘇轍分別七年了。面對一輪明月,蘇軾心潮起伏,于是酒酣之際,揮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由詞作前之小序交待來看,該詞一則懷念子由,一則抒發(fā)落寞作者落寞及曠達的情懷。古人評論說:“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清程洪先著《詞潔》)。這實則是對該詞整體風格的說明。蘇軾一生儒、釋、道兼通,經(jīng)常處于儒、釋、道的糾葛之中。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其心中的釋、道思想就逐漸上升,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
6、退的困惑,并進而宣泄心中的痛苦。此詞即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創(chuàng)作而成,所以,對該詞來說,“大醉”抒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該詞分為上、下兩闋。詞的上半闋把酒問青天,十分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理,以及最終否定出世、復歸現(xiàn)時人間生活的思想過程,表達了作者熱愛人生的執(zhí)著情感?!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薄霸隆保吩诖笞匀坏木拔镏校钜滓鹑藗兊亩喾铰?lián)想:宇宙的初生、家庭的團圓、人格的高潔。詞一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追問,排空直入、筆力奇崛,一下子將讀者帶入一種既廣闊又深邃,既現(xiàn)實又仙遠的藝術(shù)境界當中。蘇軾
7、經(jīng)常以李白自比,這一追問,顯然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意。蘇軾這里之所以要化用李白的詩意,一則是因為李白之詠月詩流傳甚廣,一則是因為蘇軾對李白之詩的熱愛。這一追問,較之李白的舒緩,顯得較為峭拔突兀,體現(xiàn)出蘇軾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這樣的追問,既體現(xiàn)出蘇軾“好問”的哲人心理及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也為下文的想象及抒懷創(chuàng)造出了必要的氛圍?!安恢焐蠈m闕,今昔是何年?!边@兩句的設疑是緊承前之設疑而來。其中,“天上宮闕”承的是“明月”,“今夕是何年”承的是“幾時有”。進一步的設疑,既將作者對明月
8、的贊美之情推進了一層,又進一步引出了作者對現(xiàn)實人生問題的思考,可謂針線綿密,跌宕多姿。它在整個上半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幾句體現(xiàn)的是作者“出世”、“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問題上的矛盾徘徊及最終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