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在個體與公共之間追尋 文學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在個體與公共之間追尋文學論文內容: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上來透口氣》是前、后期創(chuàng)作的過渡。小說圍繞著日常與例外、胖子與瘦子、現(xiàn)在與過去、名字與自我這四對關系來組織情節(jié),巧妙展現(xiàn)了個體與公共世界間的沖突,表達了主人公保靈尋找獨立的主體性,以及這一追尋破滅的悲愴心情。這部小說既脫離了奧威爾早期創(chuàng)作只注重刻畫孤獨個體的沉悶,又沒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現(xiàn)公共世界的殘酷,忽視個體豐富性的政論風格,因而是奧威爾小說藝術的成熟之作?! £P鍵詞:喬治·奧威爾 《上來透口氣》 個體 公共 奧威爾(GeorgeOralFarm)和《1984》(NieenEighty-Four),對這部作品卻評價甚低,說它“無關緊
2、要”,甚至由此認為奧威爾“不具備一位真正的小說家的創(chuàng)造性”(qtd.inMeyers,GeorgeOr">不能想象哈姆雷特是個胖子。發(fā)胖的人在社會上占據更多物理空間,外形上沒有太多棱角,因而在私人與公共世界相摩擦時不容易感受到痛苦。然而,一旦胖子對自身的肥胖(這快樂的源泉)感到焦慮時,他便會產生自我正在被消解的痛苦意識。而這痛苦意識本身便是對主體獨立性的挽留?! ”l`正是把尋找自我與他對肥胖的焦慮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說:“胖人們的脾性我都已經具備了。但是同樣的事實是,在內在意義上,在精神上,我并非全是胖的”(311)。他原本認為胖子的外型與內在精神是統(tǒng)一的,但具體到他自己身上,兩者卻又產生了分裂
3、:他一方面是個胖子,是個只要還能賺傭金,就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個精神上的瘦子?!霸谖覂刃睦镞€有些別的東西,主要是過去歲月留下的一些痕跡,我以后再跟你細說。我外表是胖,但是內在的我是瘦的。你有沒有想到過每個胖人內部都有個瘦人,就像有人說的,每塊石頭中都有一座雕像?”(311)石頭未經雕琢不具有意義,但每塊石頭又都內在蘊涵著一個雕像。雕像由于具有特定的意義,不再是漂浮的能指,而成了固定的所指。在這一語境下,石頭與雕像,恰如胖子和瘦子,對應了主體意義的消亡和對意義的尋找?! ∪F(xiàn)在與過去 保靈的“瘦子”根植于他的過往歲月。他認識到他的獨特性在于他有自己的福地(家鄉(xiāng)),有他
4、得以成為自己的歷史,也就是說他平凡而獨特的人生已為自己構建了一尊有意義的雕像。一個正在變胖,逐漸消融于公共世界的個體對過往歲月的追憶是一次對自我的救贖。他返回家鄉(xiāng)的步伐是試圖從胖子中找回瘦子,從石頭里找出雕像的高貴努力?! ”l`的過往歲月在這部小說中特指1914年以前的時光,1914年以后保靈離開家鄉(xiāng)去參加一戰(zhàn)了。而那段時光的意義,主要在于當時家鄉(xiāng)所具有的寧靜氛圍。保靈說,“你要是愿意,就叫它和平好了,但是我說‘和平’的時候不是指沒有戰(zhàn)爭,我指的是平和,那是你在心底里所感到的”(452)?!昂推健笔侵竿庠谑澜绲臓顩r,而“平和”則是個體對世界的感受。瓦爾特·本雅明也曾把1914年前后的世界作過
5、對照,認為1914年以后的現(xiàn)代世界是一個經驗貧乏的世界。本雅明列出了三樣在經驗貧乏的世界不復存在的東西:人們生活的松弛狀態(tài);生活中的手工氛圍;以及人們對死亡和永恒的關心。巧合的是,在《上來透口氣》中,奧威爾也主要是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對比來展現(xiàn)從前的平和氛圍的?! ”狙琶髡J為,舊時代的第一特點是日常生活節(jié)奏緩慢,精神和肉體放松,人們處于忘我境地。保靈對家鄉(xiāng)生活的第一印象也是生活節(jié)奏慢,每個人在教堂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每件事情似乎都在重復。母親總是在固定的時間開飯,父親總在周日下午好好“讀上一通”,并把讀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而父親所講的故事也經常是重復的,重復頻率最高的故事是約拿藏身鯨魚腹中。人們
6、的生活有規(guī)律,但并不機械,而是自然的。小說中寫到:“至于一日三餐之類,我們家是那種鐘表一般準時的家庭,不,不應該說鐘表一般,那樣說有機械化的意思,而是多少像是自然規(guī)律。就像你肯定太陽明天會升起一樣,你也可以肯定早餐會在明天早晨放好在桌子上”(339)。并且,當時的人們沒有緊迫感,時間像是無窮盡的。而現(xiàn)在,人們每天都生活在危機之中,又忙碌又恐懼:“恐懼!我們在其中游泳,這就是我們的基本特點。沒被丟工作嚇暈的人會被戰(zhàn)爭和法西斯嚇暈的”(336)。在保靈的獨自中,曾七次出現(xiàn)“回水處(back">到自己的生活是是一次性的,不會被重復的?! 【徛纳罟?jié)奏,手工勞動的氛圍,對死亡的關切,這三者都是故事
7、得以講述和流傳的要素,也是個體的安全感和生活意義得以滋養(yǎng)的土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保靈對過去的追尋成了對自我意義的求索。然而,家鄉(xiāng)已是面目全非:人口從兩千發(fā)展到了兩萬;由于大量新的建筑物,城鎮(zhèn)原來的十字架形狀被破壞了,中心建筑失去了中心地位,指引方向的標志性建筑被淹沒在了新的高樓中,城市的每個側面看上去都一個樣子。于是,家鄉(xiāng)成了無方向之城,人成為茫然漂流之人,以至于保靈在自己家門口迷了路。羅素說過,“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