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的美國媒體對華報道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的美國媒體對華報道研究 摘要: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其對華報道慢慢開始變化.本文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視角對新世紀初西方主流媒體《紐約時報》的對華報道進行關注度、內容和傾向性研究,分析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客觀性并探討媒體語篇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P鍵詞:對華報道;批評話語分析;西方媒體 引言 批評語言學發(fā)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其哲學基礎為法蘭克福學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其理論基礎是批評語言學以薩丕爾和沃夫的語言相關論和語言決定論以及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本文運用批評性話語三維度分析方法對西方媒體《紐約時報》對華報道進行語篇描述、話
2、語過程解釋和話語社會過程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媒體語篇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語篇描述 關注度分析 美國媒體對華關注度主要體現在有關報道的數量上?!都~約時報》各年的對華報道數量有所波動,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90年代初對華報道偏少,中期開始有所增加。進入21世紀,在2002、2003年對華報道偏少,這主要因為反恐斗爭、伊拉克戰(zhàn)爭成為這一時期的報道焦點。2007年之后的對華報道中,經濟類報道明顯增多?! A向性分析4 傾向性分析:傾向性是既定的態(tài)度和觀點。對傾向性進行分析,主要發(fā)現兩點。一是正面新聞有所增加,但負面新聞仍居多,這是因為90年代,美國對華報道正
3、處于“妖魔化”階段,負面新聞偏多,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巨變,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也明顯提高,正面新聞也隨之增加。二是各領域涉華報道傾向性有所差別。正面和中性報道的增多主要來自非政治類題材,如文化、藝術、體育和旅游等話題;負面報道則集中在環(huán)境和民生問題上 報道內容分析 媒體報道內容的選擇對公眾意識起有引導作用[1]。針對《紐約時報》的研究發(fā)現,2007年經濟報道量首次超過政治類報道,社會文化類報道有所增加。總的來說,西方媒體的對華報道在不同內容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其在經濟方面贊譽與排斥共存,政治方面,肯定與詆毀交織;而社會方面有局部放大的嫌
4、疑;最后文化與科技方面表現出一種描述與獵奇的心態(tài)?! ≡捳Z過程解釋 及物性(Transitivity) 話語的概念功能通過及物性的“過程”選擇實現。通過對《紐約時報》對話新聞報道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物質過程均占最大比例,其次是話語過程和關系過程等[2]。物質過程的較大占比說明新聞仍是以事件的客觀描述為主。另外大量使用話語過程說明新聞報道中報道者刻意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7]?! 》诸?選詞(Classification)4 通過分析詞匯的分類和選擇,可以揭示新聞報道者的立場和被掩飾的意識[3]。西方主流媒體在大部分報道中態(tài)度趨同,對中國政府多采用負面詞匯。如對香港
5、回歸十周年的報道中,用“令人擔憂的(annoying)”一詞修飾“民主”,否定了中央在香港實施民主政治的決心和民主制度改革的事實?! ∏閼B(tài)(Modality) 情態(tài)是表現語言人際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達個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擔的義務、對事物發(fā)展趨勢的判斷等[4]。西方媒體在對華報道中大量使用情態(tài)結構,反映了媒體的新聞霸權,如有報道稱“Theinternationalmediaoughttouseanyaccessitgetstoreportonhumanrights……”,即國際媒體要求中國政府在奧運期間開放媒體,報道中國人權問題,發(fā)出“完全新聞自由”的呼聲
6、。此言一出,實質上已把中國定位為一個沒有民主、人權,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 ∩鐣幕Z境分析 美國媒體的中國形象長期以來負面較多。媒體代表的集團利益和新聞自由的資本主義本質促使了這個權力媒體的自我膨脹和對他國形象的隨意批判[5],但新聞語篇自身的客觀性和及時性要求又使其報道內容發(fā)生了變化。對中國經濟形象的勾畫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經濟的雙重態(tài)度。一方面,美國媒體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給予肯定;另一方面,更敏銳地關注到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如通脹、流動性過剩和經濟泡沫等,中國威脅論的論調依然存在?! 】偨Y4 本文用費爾克勞夫批評性話語分析三維度對
7、《紐約時報》進行了歷時性分析,發(fā)現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是并沒有秉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而是選取了一種有利于其所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益的報導策略。通過對語料的研究,我們知道語言不是中立的媒介,而是表達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手段。語篇的選擇受權勢和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因此,我們在審視一篇新聞報道的信息和觀點的時候,要避免片面地看待問題?! ⒖嘉墨I: [1]潘志高.《紐約時報》對華報道分析:1993-1998[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3):52-55. [2]司國安,蘇金遠.2006中國國家形象――基于《紐約時報》的文本分析[J].新聞知識,2007(5):51-53.
8、[3]辛斌.批評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