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討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討(一)楚簡《五行》言天道處有三,分別為:1.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4-5簡)2.金聲,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19-20簡)3.聞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第26-27簡)言“天”之處亦有三,包括:1.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第29-30簡)2.幾而知之,天也。(第48簡)3.大施諸其人,天也。(第48簡)而言“上帝”處則一,是:上帝賢汝,毋貳爾心。(第48簡) 下面,我們就從言“上帝”一面的話入題?!玻薄场 ?/p>
2、周易》中的“帝”,是天帝一神觀?!玻病扯霈F(xiàn)在《詩經》中的上帝、上天、天、帝,名稱雖不一樣,但很多時都是異名同實,不離一神?!玻场场 《鬃佑凇爸烀焙?,他心目中的“天”,除了是至高無上,有意志,具主宰大能的人格神外,還講“恒其德”的修為(按:筆者嘗謂《周易》“恒其德”的思想是表的“中正”義。而本文又認為,這二者的結合,在竹簡《五行》就正是透過“圣,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以表。然則何以“恒其德”一辭不是于六二或九五爻出現(xiàn),而竟在表中而不正的六五爻?其實這正是文王寫作“《周易》祖本”其系辭的一種
3、精微奧妙處?!遏挢裕澹∠蟆返挠姓f“以中正也”就是明證。有關之問題,于下一篇的《再探》將會深入討論)。下面先來看一則可窺察“恒其德”思要的話?! ∽釉唬骸坝栌麩o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雖然孔子談說論道之言不乏首尾相應的辭例,〔4〕以示有所強調;但上引的言例,其終始相應之句,當還可以有更精進的奧義在。因它本質上是有譬有喻,這有異于其他同形式的辭例。而相應于此,楚簡《五行》見有這樣的話:“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
4、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幾而知之,天也?!保ǖ冢矗罚矗负啠 ∵@所謂“目而知之”,當涵藏著作者(本文及本“新考察”系列,皆把《說》其原始本的作者,設為是荀子,并隨文加以證說)的微意微旨。〔5〕事實其前的第45簡就有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役’字從帛書說)?!眲t知“目”之為用是必有“心”的主導作用在其間。故這里的“進之”當同所謂“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智也”(第27-28簡),這可表也“四時行,百物生”雖皆為人之可見可知者,卻只有智者之知,才易產生美與善的導向、促進和推動的作用?! 坝鞫崩缈鬃硬?/p>
5、見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天何言哉”,而是取“天何言哉”的終始相應為說;顯然因前者所示的“天”容易被理解為并無意志,也不覺涵具“主宰之天”的意味,絕非他雅欲表達的旨意?! 〉笳邉t不同。“始”端的“天何言哉”顯具承上起下的作用。它不獨表出孔子相信天雖不言,卻同樣自有意志在,只是天道所行乃不言之教。這便隱含了他說“予欲無言”的理據(jù);〔6〕更重要的是,當他于“終”端再說“天何言哉”時,話卻又可產生出另一番含義,就是天對“四時行,百物生”的終始事是知曉的,〔7〕但并無妄執(zhí)而致干預造作之為,有若“無知”,因中道
6、無為所致的“自成”、“自道”(《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已是天然的秩序。這些都是可以“喻而知之”的事?! ∷钥鬃訃L謂“有德者必有言”(《論語.憲問》),因這“言”既可以是言教,也可以指不言之教,包括“行”教和精微之言。對此,《詩.大雅.皇矣》就有說:“維此文王,帝度其心,貊其德音。”這是說《易》教的“潔靜精微”(《禮記.經解》),有若悠揚樂韻之任物自取自持自樂(按:此所以《五行》自始至終皆重視此一“樂”字),自得其和,是所謂“成于樂”(《論語.泰伯》)。而《書》則有稱:“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7、歡)?!保ㄒ姟抖Y記.檀弓下》)這“不言”當可理解為有如天道的“不言”,卻是別有生意存焉。〔8〕故孟子的言“天”,亦有語謂:“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保ā慈f章上〉)孔子又嘗稱“成身”之道是“不過乎物”(《禮記.哀公問》),這其實正指中道無為是可成中道自然。這是說“上天”對其道所生出之物,自始至終都只是中道本末的不離,正所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按:‘日’是以喻本,‘月’是以喻末,本末一體行遠而不離?!兑祝x卦》的卦辭及《彖傳》、《象傳》,皆可作此說之證)”(〈哀公問〉),是為“中以應實”(《大戴
8、禮.小辨》),道體無妄執(zhí)偏倚,而任物“自取”、“自成”、“自道”,無過不及(按:這也就是所謂“正”以及為何天道無不正的原因?!缎∵^.六二》爻辭對此有很好的設說。故《干.彖傳》謂“干道變化,各正性命”),是所謂“中庸之為德”與“致中和”,是所謂“天生諸其人,天也”(帛書《五行》)。所以楚簡《語叢一》有云:“無物不物,皆致焉(按:意謂凡物皆具成為初性之物的機會,無物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