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談地鐵車站客流組織》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淺談地鐵車站客流組織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總部摘要:良好的地鐵客流組織是實現(xiàn)乘客安全運輸?shù)氖滓疤?,降低運背成木,提高經濟效益。地鐵車站客流的組織管理會受到某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地鐵車站客流組織當中,預測地鐵車站客流,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證地鐵正常運營。關鍵詞:地鐵車站;客流;組織一、地鐵車站客流的組成和特點某地鐵車站附近有學校,多個大型住宅區(qū)和商業(yè)大廈,各類農貿批發(fā)市場,進出站客流主要為上下班人員和學生。周一至周五車站客流是較為穩(wěn)定,客流的高峰出現(xiàn)在上下班時間,早高峰集中在7:45-9:00,主要為上班客流,晚高峰集中在1
2、8:00—19:00,主要為下班客流及六號線換乘至三號線的客流,大部分乘坐開往機場南方向列車,晚高峰期間三號線下行站臺壓力會比較大。周六、周日以購物出行客流為主,客流量不是很大。二、影響地鐵車站客流組織的一系列因素(一)影響地鐵車站通過能力的因素車站通過能力(N)指的是車站整體設備的正常狀態(tài)之下可以實現(xiàn)的最大客流量。1.通道通過能力(A)。應當結合遠期的客流進行設計。每米凈寬通道的通過能力是在雙向通行的情況下,每十分五分鐘通過1000人,在單向通行的情況下,每分鐘通過1250人。2.乘降設備通過能力(B)。通常的乘降設施是自動
3、扶梯和樓梯。如果分層設置站臺和地面站站廳,就應當對比較多的自動扶梯和樓梯進行布置,如表1所示為每米凈寬的自動扶梯和樓梯的通過能力。表1地鐵車站總體路徑通過能力1.自動售票及檢票設備通過能力。參考地鐵的自動售票及檢票設備,如表(二)所示為每臺自動售票通過能力(B)及檢票通過能力(C)。表2地鐵車站AFC設備數(shù)量統(tǒng)計表(臺)地鐵車站共12臺TVM,其中站廳A端為4臺,站廳B端為8臺,只要對客流加以適當?shù)囊龑?,可滿足tl??土鞯氖燮毙枨?。但在暑運、春運期間,可視情況增加臨時售票點。如表3所不。表3主要AFC設備處理能力(人)與三號線
4、共用站廳設備2.列車輸送能力(D)。通常地鐵超載的極限值是9人/m2,而滿載的容納量是6人/m2。最終經過最小通過能力N=min{A,B,C,D}計算,得出車站客流高峰時間段,從而得出以下結論:倘若客流預測超出了車站的通過能力(N>,務必使車站的通過能力提升。N=A,基本為固定值,僅能采取站外控制,分批放行來減少客流交叉來提高通過能力。N=B,務必實現(xiàn)售票能力的提升,對人工的預售票點進行增加。N=C,車站借助開邊門的方式實現(xiàn)乘客出站和進站速度的提升。N=D,務必使備用列車增加,實現(xiàn)列.午行.午間隔的減小,從而使列車的輸送能力提
5、升。三、地鐵車站的客流組織結合乘客坐地鐵的流程(如圖1所示),車站可以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客流組織措施、三級:進站前;二級驗票前;一級:上車前。圖1地鐵進出站作、Ik流程(一)客流組織1.在發(fā)生換乘站大客流吋,堅持“先控制本線客流,再控制鄰線客流”的原則進行客流控制。2.按照點控、線控和網(wǎng)控相的實施原則,各站根據(jù)運能疏導及控制客流情況,做好關鍵的換乘樓梯/扶梯U或平臺控制,確保站內客流組織安全、奮序。3.必要時實行三級客流控制,堅持“由內至外”、“先控制入閘客流,再控制換乘客流”的原則進行客流控制,在車站出入口、入閘機組、站廳與站臺
6、的樓梯、扶梯處進行,并且控制好換乘通道與換乘平臺的客流。在大客流出現(xiàn)在車站的情況下,首先采取本站一、二、三級客流控制a.—級客流控制:當站臺乘客較多吋,在換乘平臺使用冋形鐵馬引導乘客,減緩乘客到達站臺的速度。主要措施:①在換乘平臺的樓梯/扶梯連接處設置控制點。②實現(xiàn)扶梯走向的改變。③指導乘客走樓梯。④設置冋形線路等。b.二級客流控制:當站廳付費區(qū)有比較多的乘客的情況下,實施策略對到達付費區(qū)乘客的數(shù)量進行控制,減緩乘客到達站臺的速度。主要措施:①關閉部分進閘機限流。②在進閘機口設置鐵馬等分批進閘。c.三級客流控制:當站廳非付費區(qū)
7、乘客較多吋,在出入口外采取措施控制進站乘客數(shù)量,減緩乘客到達站臺的速度。主要措施:①在出入口通過鐵馬等對乘客的進站進行限制。②將冋形線路設置在出入口外。四、結束語運營的實際情況表明,科學地組織地鐵站的客流,奮利于地鐵輸送能力的發(fā)揮,實現(xiàn)午站員工效率的大大提升,從而體現(xiàn)地鐵設備的最大能力,實現(xiàn)地鐵運營效益的大大提升以及地鐵輸送良好社會形象的維持。參考文獻:[1]朱效潔,馬藝芳.突發(fā)事件下軌道交通午站內人員的疏散方案研究[C]//2010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技術論壇論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