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區(qū)別.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區(qū)別、意義(轉) 自古以來,人性善惡問題就為中外思想家所關注。孟軻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人性理論的思想家。荀況創(chuàng)立的“性惡論”開中國思想史性惡理論研究之先河,直接與孟子的性善論對立。兩大理論的共通與相異之處究竟表現(xiàn)在哪里?作者旨在對此分析的基礎上,淺略總結這兩大思想,以便助于我們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一、人性的理解的比較 孟子和荀子對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孟子以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是人區(qū)別于其它動物所具有的根本標志。他認為人的本質特征在于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
2、心,這四心同時是孟子主張性善論的敘述起點。并認為這“四心”又可為人的四個“善端”,發(fā)展起來可以培養(yǎng)“仁、義、禮、智”這四德。而荀子以為的人性,是指人還未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生來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謂:“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惡》)可見,在荀子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它不具備孟子所說的“四心”或德性的“善端”,而且不僅不具有善端還肯定這些自然本性具有惡性,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賤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
3、并進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能包括:“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等生理本能和“好榮惡辱”、“好利惡害”等心理本能這兩個方面?! ⌒枰赋龅氖牵c荀子相比,孟子也肯定人具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他認為這是人與動物均具有的成份,這些成份無所謂善惡或道德性,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與動物區(qū)別之根本。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自然本能的滿足,人與動物均需依賴一定的客觀條件來滿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對于人性內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張。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區(qū)別于其它動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
4、指的人性僅指天賦予人的自然屬性,其中只含有“惡”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為培養(yǎng)。
二、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內涵的比較孟子性善論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無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見,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樣自然,是人們求善的前提。又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孫丑》)肯定了人性善實指人人生而皆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四心”。再此基礎上,又論述,這“四心”就是人的四個善端,“
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叭酥亩?,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并宣稱“仁義禮智”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強加于人本身,而是人本來就有的成份。由此敘述線索可知,這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這是孟子性善論內涵的前提。 第二、人人均有為善之能,即良能。孟子在論述人人皆有“為善之心”后,又論證了人們同時還具有“為善之能”,為“善心”向“善行”的轉化提供了可能。他以為“仁、義、禮、智”這四德構成了人的道德能力即“才”。人們因為這種“才”就可能將四端擴而充之,發(fā)展到完善的程度
6、成為圣人。又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如果人未能完善自我,成為“圣賢”,并不是他沒有這種能力,而是能力沒有得到發(fā)揮。 第三、以其心盡其能。孟子在論證人天生具有“良知”和“良能”之后,提倡應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良知”與“良能”加強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善”。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說明四心極易放失,要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道德自律,堅定求善的信念,以免喪失“善心”。在這里體現(xiàn)人性要從善,道德自律的重要性。荀子的性惡論則主張: 第一:“惡”是出于人性之自然
7、,而“善”是出于對人性的改造。如:“今人之性從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人性生來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無禮義等道德因素,一切善的行為都是后天勉勵而成。又說:“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荀子.性惡》)。出人們之所以求善,就在于他們本性中沒有善,否則也不用求之。即荀子是以人的自然本性是“惡”作為其敘述起點?! 〉诙夯云饌?。既然人性是惡的,那么人的德性培養(yǎng)則在于改造人性,即“化性起偽”。它包含三層含義,首
8、先,荀子以“人性惡”論證“化性起偽”的必要性。“荀子以枸木必須矯楺而后直,鈍金必須磨厲而后鋒利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必要性”①。也就是說,一方面,正因為人性中有惡的因素,所以更加要改變